摘要:《佛教宇宙观探微》第一章:宇宙观概述在佛教的广大世界中,宇宙与人生被统称为世间。世间包含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等三世的时间称为“世”,东西南北等十方的空间称为“间”。宇宙被视为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体,也就是我们...,高分辨率网,佛学化境阐释:何为化境之境界? 佛教化学

《佛教宇宙观探微》第一章:宇宙观概述在佛教的广大世界中,宇宙与人生被统称为世间。世间包含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等三世的时间称为“世”,东西南北等十方的空间称为“间”。宇宙被视为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体,也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。具体来说,它涵盖了此世界、彼世界等国土世间,又被称为“器世间”。那么,宇宙究竟有多大呢?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面积只占太阳的三千万分之一。而在这个浩渺的宇宙中,一个银河系就有几百亿个太阳。这样的尺度使得宇宙显得无比广阔。第二章:微观与宏观的宇宙从微观的角度看,物质可以被分解成最小的单位,如原子、电子、中子等。而这些微小物质又被称为微尘。而从宏观的角度看,佛教将大的空间称为佛刹、虚空,小的空间也依然被叫做微尘。这些虽然名称不同,但都被统称为“三千大千世界”。在佛教的语境中,三千大千世界代表了宇宙的最大和最小,它的无边无际、无始无终的特性被强调出来。第三章:世界的构造构成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小世界,都是以须弥山为中心,周围环绕四大洲、九山八海。这样的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的世界,包含了人、鬼、畜生、阿修罗等众生,以及色界的初禅天至大地底下的风轮。每一个小世界的最下层是一层气,称为风轮;风轮之上是一层水,称为水轮;水轮之上是一层金,称为金轮;金轮之上就是大地,由山、海洋等构成;须弥山则位于世界的最中央。其中须弥山又被称为妙高山,是佛教宇宙观中的中心。第四章:九山八海与四大洲九山八海是佛教宇宙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环绕着须弥山,构成了一个个小世界。四大洲则是人们生活的场所,它们分布在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向。每一个大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。例如东胜身洲的地形极广极大极妙,南赡部洲的人民勇猛强记能修梵行等等。我们生活的国土就是南赡部洲。第五章:三千大千世界的特殊之处佛教的宇宙观探秘佛教教义中,宇宙的构造是由无数个小世界叠加而成,每一个小世界都相当于一个太阳系。这些小世界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了更大的世界,最终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宇宙。在佛教的宇宙观念中,一千个小世界被称为一小千世界,而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构成一个中千世界。同样,一千个中千世界又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。这样的层层叠加,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无数小世界的宇宙,也被称为三千大千世界,它广阔无垠,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银河系。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是一个佛的化境,被称为一个佛土,其浩瀚辽阔令人叹为观止。在广大的宇宙中,万物繁盛,种类繁多,佛法将其归纳为“有情世间”与“器世间”。有情世间指的是众生的生死轮回,而器世间则是众生所依赖的宇宙国土。器世间不仅提供了我们活动的空间,还供给了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事物,如山河大地、各种矿物以及水火风电等。我们的知识有限,无法完全理解这广大无边的世界。因为宇宙之大,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,也无法绕遍整个宇宙。我们不必向外追求,而应向内寻找。正如王阳明所说:“宇宙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宇宙。”佛经中也提到:“悟者所居之外,大地无寸土。”这些都告诉我们,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感知。《西游记》作为一部佛教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,其构思、体裁、情节、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。全书以白话文为主,间有赞赋诗词,运用夸张、比喻等手法,描绘了仙界风光、妖魔洞府等场景。其大量降妖伏魔的历险情节设计,与佛教重视的“力”、“无畏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佛经中,三界是由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等构成。每一个层次都有其相关的众生,如地狱众生、天人等。而一个小千世界中就包含了一千个太阳系这样的宇宙单位。而三千大千世界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宇宙概念,它包含了无数的小千世界和中千世界。这些宇宙的层次和结构都被详细地记载在佛经之中。《西游记》中的许多情节和描述都与佛教教义紧密相连。比如书中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,实际上也是对佛教教义的弘扬和传播。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,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。「佛陀对比丘说:『须弥山以北的地方,被称为郁单曰,也就是北俱卢洲。须弥山以东的地方,则是弗于逮,又被称为东胜身洲。向西,是须弥山西面的俱耶尼,又称西牛货洲。须弥山南的区域则是阎浮提,又称南赡部洲,此处地势南窄北广。』」(注解十)接着佛陀描述了不同大洲的时间流逝与地理位置的关系:「当阎浮提中午时,弗于逮已经日落西山。而拘耶尼则旭日,郁单曰处于子夜时分。从阎浮提向东看,弗于逮位于西方;向西看,拘耶尼则在东方。如此往复,四大洲与人的位置都在地球上,肉眼可观。但‘天’则有所不同。」(《世记经》的忉利天品有详细记载)忉利天品中描述了天的十种特性:「天可以无限飞翔与降落,无阻碍来去。天的身体没有皮肤、骨骼、筋脉和血肉。天女不会生产,天眼不眨,更能随心显现身体颜色。」(注解十二)由此可知,佛经中的诸天并非像人类肉身那样易于肉眼观察。关于其他佛土的描述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七中普贤菩萨告诉大众:「诸佛子!世界海的形态多种多样,有圆有方,也有非方圆的无量差别。它们形态各异,如水漩、山焰、树木、花朵、宫殿、众生、佛形等,这些世界海的微尘数量无法计量。」在大乘佛法中,宇宙的形式千变万化,并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“三千大千世界”。与现代天文学相结合,我们已知太阳系中的天体呈盘状分布,银河系也是旋转的盘状结构。银河系外的旋涡星系同样如此。而由众多星系构成的星系团,有的不再呈现盘状;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团则旋转不明显。这些宇宙的奥秘与佛经的深邃内涵相互印证,展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神秘。